揭开科研经费黑洞:“部长之怒”再追踪
10月11日,全国政协副主席、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。中新社发 张勤 摄
“新华视点”记者
近日,科技部部长万钢怒斥科研经费“恶性问题”。“新华视点”记者梳理近三年国家各部委、各省份年度审计报告发现,科研经费被“贪、吞、挪、骗”屡见不鲜,“黑洞”惊人。
总量居世界第三、年度过万亿元的科研投入,却没有换来与之相应的科技创新效应。科研腐败症结在哪?“黑洞”又该如何堵住?
课题“养人”:研究未启动 钱已进腰包
大到发放工资、福利、建经济适用房、购买汽车,小到充饭卡、交电话费,甚至重复报销车票,在一些已曝光和查处的科研腐败案例中,科研经费几乎“无所不能”。
某985高校社科处的一位人士说,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科研项目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和社会合作,国家级项目对可支配的劳务、餐饮、会议等费用会有一定的额度限制,社会合作项目却基本上由课题负责人一人决定,除了可计提30%左右的劳务费,可报销的单据也几无限制,科研经费成为变相收入补贴已是“公开的秘密”。
原本用于支持创新、推动科技进步的经费,为何变成众人争抢的“唐僧肉”?
广州某部属高校一位从境外回国任教的教授,在国外每年薪水近100万元人民币,而回到广州后工资收入不过10余万元。“之所以回国,一是职称提高了,二是,工资收入虽然降低了,但有科研经费作补贴,实际收入并不低。”
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,课题还没开,一部分资金就已进入某些人员的腰包,这同我国科研人员的薪酬体系有关。一些科研机构、高校对科研人员采取“基本工资+津贴+奖励”的薪酬制度,津贴、奖励部分主要源于“科研提成”。
审计报告也印证了这种说法。2007年至2009年,陕西省6所省属高校项目负责人按5%到20%的比例提取开题费、特支费等上千万元,正是高校“自行规定”的。
“某种程度上说,一些课题经费已异化为科研人员的‘红包’。”熊丙奇说。
利益勾结:凭关系立项 按立项分成
针对科研领域乱象,相关部门近年花了很大力气治理,但当前科研腐败问题依然触目惊心,原因何在?科技部部长万钢一语中的:“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是坐在同一条船上。”
科研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结成“利益共同体”,甚至出现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”的怪象,使得科研经费失去了应有的纯洁性,一些科研人员将功夫用在了科研之外。
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史璞告诉记者:“要想立项,就要有关系,甚至还有一些掌握科研经费的部门找人家来立项,立完项再要分成,这并不鲜见。”
在一些用于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的科研专项资金分配中,企业往往也要为获得有限的资源“挤破头皮”。南方某省近年设立的LED产业发展专项资金,每年高达4.5亿元,当地一家LED生产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,尽管有申报程序和评选办法,实际上科技主管部门的主要官员掌握着分配权,能否拿到钱,能拿到多少钱,就看企业“公关”力度有多大了。
浙江省审计厅2012年在年度审计报告中也指出,部分高校领导和科研管理人员既是管理监督者,又是科研项目承担者,这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不严的主要原因之一,且违规较多的通常是项目经费量大的学科带头人,而学校往往出于科研成果和学科建设等考虑,未能严格执行相关制度。
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监督,并非无章可循,但科研项目封闭运行,监管制度难以形成有效约束。上述985高校社科处人士说,课题经费既然已经拨下来,财务人员一般认为这笔钱就是属于课题负责人的,财务报销程序不过是走个过场,这让一些不法人员敢于冒险违规。
机制变形:为立项而立项 “好钢”未用在刀刃上
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,2012年,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达10298.4亿元,增长18.5%,总量居世界第三,投入强度在新兴发展国家中居领先地位。
多位科研人员反映,现行体制下,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把课题多少作为科研人员晋升、考核的重要指标,一些课题成果“注水”,“重立项,轻研究”“重投入、轻绩效”成为突出问题,这表明我国科研体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种种扭曲,科研投入与叫得响的科技成果不成正比。
史璞说,很多科研人员把精力花在立项上,没有多少精力搞研究,就用科研经费去包装成果,深圳新闻网,再用包装的成果去申请新的课题,科研经费就在这种“课题复课题”的循环中被浪费掉。
部分行政领导敷衍了事,采取“撒胡椒面”的方式分配科研经费,也造成严重浪费。审计结果显示,2012年,湖南省科技厅安排的3578个科技项目中,接近四成项目金额不超过两万元;2011年,福建省教育厅分配的800万元科研经费,平均每个项目不到1万元。
扭曲的机制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。如2008至2010年,贵州师范大学、贵州财经学院、贵阳中医学院三所高校取得专利和技术成果转让33项,仅占取得科研成果总数1434项的2.3%。
如何让科研投入真正发挥应有的效益,专家和科技界人士呼吁,必须加快推进科研制度的改革与创新,清除当前体制运行中存在种种弊端,让科研经费的“好钢”真正用在刀刃上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吕艳滨等认为,遏制科研腐败,应彻底改革科研经费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,让科研经费“晒”在阳光下,并以现代财务制度管理加以管理;还应对科研人员实行阳光化的“年薪制”,改变课题养人的怪象,让科研资金释放出最大效应,激发科研体制改革的活力。
(记者李柯勇 李亚楠 陈刚 席敏 叶前)
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
- 韦德体育app官网:17岁
韦德体育app官网. 阿莱格里近日在接受RMC Sport的采访时谈到了姆巴佩,他表示自己现在... - 大学生酒后骑助力车被
钢丝是这一惨剧的祸首。 南国早报记者 赵敏摄 南国早报玉林讯(记者 赵敏)11月9日零时... - 选手穿蝙蝠侠超人等服
选手穿蝙蝠侠超人等服装参加马拉松赛 北京马拉松 搞怪_新浪新闻, 本报讯(记者李环宇)... - 河南警方公布嫌疑人监
河南警方公布嫌疑人监控视频 悬赏十万征集线索...